2022年
常州市引进高校毕业生
春季大型网络招聘会
寻
找
会
发
光
的
你
为缓解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服务本地区用人单位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定于4-5月期间举办“2022年常州市引进高校毕业生春季大型网络招聘会”。
ZHAO PIN 招聘会详情 招聘会时间 2022年4月20日至5月10日 主办单位 主办: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承办:常州市人力资源和就业创业管理中心 对接方式 现已征集到362家用人单位岗位信息,需求人数9855个,常州诚邀各高校学子参加对接;招聘会期间,持续更新、发布用人单位岗位需求。 01 扫描二维码下载岗位信息: 02 PC端登录途径: 登陆常州市人力资源供需平台(https://www.0519rlzy.com/),至招聘会栏目,进入赴外招聘“2022年常州市引进高校毕业生春季大型网络招聘会”页面了解详情(https://www.0519rlzy.com/#/ww/c/b/wwcb_cont.html/ff8080817e23e4c5017ffe0b39a002b9 )。 03 咨询电话:0519-85589182
ZHENG CE 常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者取得高级工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可以申请“先落户后就业”。 人才引进有资助 1、对企业新引进毕业2年内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在常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的,3年内分别给予每月300元、500元、800元的生活补贴。 2、对企业新引进的无本地自有住房的毕业2年内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在常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的,3年内分别给予每月500元、600元、800元租房补贴。 3、对企业新引进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在常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3年内首次购买常州商品房的,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25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对经认定的人才,给予不超过100万元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 4、对企业新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人才,分别参照全日制本科、硕士的条件享受生活、租房和购房补贴。 5、新来常州就业创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技工院校高级工班和技师班(预备技师班)应届毕业生,可申请办理常州人才专属地铁卡,自办卡之日起给予一年免费乘坐地铁通勤支持。 博士后进站科研有奖励 博士后进入我市博士后工作站和省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的,可以享受两年每月5000元,合计12万元的生活补贴;博士后进入我市市级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的,可以享受两年每月3000元,合计7.2万元的生活补贴;博士后出站后留常企业工作,缴纳满6个月社保的,可以享受3万元留常奖励。 大学生创业有支持 一是在领取营业执照3年内可申请享受最高8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二是大学生创业者本人可申请享受最长3年的社保补贴;三是企业吸纳其他劳动者就业,每带动1人就业给予6000元补贴,累计不超过18万元;四是进入人社部门认定的市级及以上创业基地创业的可享受最长3年、每月最高1000元的租金补贴;五是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创业失败社保补贴。六是大学生创业企业需要资金的,可申请20-50万元的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相应贴息。 研究生社会实践有资助 全国各地高校在读硕博研究生到我市参加社会实践的,除用人单位给予生活补贴、安排住宿外,往返交通费由市财政承担,并为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完成课题项目的,给予2000-3000元课题奖励,同时给予指导老师带教补贴(1000-2000元)。 就业见习有补贴 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我市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参加就业见习的,除企业给予相应待遇外,市财政每月给予常州市最低工资标准60%(常州市区标准:2280元×60%=1368元)的生活补贴,并统一为其办理单独工伤保险。 就业服务有保障 全市各级人才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托管、就业指导、就业登记等服务;免费开展创业培训、项目论证、开业指导和跟踪辅导等服务;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实名制登记和重点服务。 常 州 因乾隆皇帝御笔亲题“龙城象教”,又被誉为“龙城”,它位于长三角中心区域,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总面积43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8万,下辖1个县级市和5个行政区。常州位列2020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11位,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第18位,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连续三次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常州是“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地级市第三,拥有2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70多家上市企业和200多家“隐形冠军”,历来是读书人的灵秀之地、梦想家园。 近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全国排名前移8个位次、跃居第25位;年均增长7.1%,是全省唯一连续5年增速位列第一方阵的设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元,保持全国前10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总量位居全国前30强。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5%,入库税收占比达46.5%,分别高于全省平均5.7个、4.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由44.5%提高到4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由2.7%提高到3.3%。科技进步贡献率由61%提高到65.7%。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数,均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6%,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37.4亿美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8亿斤以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路网四通八达,沪宁城铁、京沪高铁和沪宁、宁杭、扬溧、沿江、锡宜、西绕城高速等覆盖全境,全市公路总里程达8712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36公里。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建成投运,形成“十”字骨架,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建成快速公交BRT系统,高架道路闭合成环,城市立体交通体系日益健全。水网连江通海,京杭大运河贯穿东西,长江常州港为国家一类口岸,常州综合港务区加快建设。常州国际机场实现一类口岸开放,直航2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并开通香港、中国台湾、韩国、老挝等国际和地区航线,旅客吞吐量超400万人次。 产业雄厚、发展迅速 环境优美、宜游宜居 政策引领、创业福地 常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