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选手风采展示 ———赵昱宁

2025-05-31 点击次数:4101

赵昱宁,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2023级笙专业研究生,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高教研究生组铜奖。

职业规划目标是:新时代民族乐器修造师。

风采展示

image.png

image.png 

生涯故事

我是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研究生赵昱宁,当指尖抚过清代十七苗笙斑驳的笙管时,我仿佛触摸到了三百年前匠人的呼吸。作为笙专业演奏者与乐器修造师,我始终相信,每一道裂痕都是历史的私语,每一次校音都是文明的对话。

选择这条道路,始于笙管里藏着的遗憾。本科时,看着同窗因乐器音准偏差而反复挣扎,我抱着破笙管在古籍与工坊间穿梭三个月,当改良后的笙重新发出清越之音时,我找到了比舞台更辽阔的天地。七年来,从图书馆泛黄的《中国乐器制作考》到非遗传承人布满老茧的双手,自主研发的新材料笙簧是我在传统工艺的基因链上嵌入了现代材料的密码。那些深夜测量上千组振动数据的坚持,终让修复乐器的音色通透度提升40%,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先辈匠心的当代回应。

在二十平米的工作室里,悬挂的327件“重生档案”是我最珍视的勋章。修复百年古笙时,我用数控机床雕刻笙苗后,仍坚持手工完成最后三道髹漆工序——这是对机械化时代最后的温柔抵抗。当孩子们在“听见历史的声音”课堂上吹响自制竹笛,当偏远山村的教室传来改良芦笙的清音,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当代人的指尖律动中。

未来十年,我将以双重使命丈量人生:研发符合人体工学的民乐教学乐器,让传统技艺触达更多寻常百姓;搭建“非遗新生”公益平台,为每件流散民间的乐器找到回家的路。

抚摸着正在修复的明代琵琶,我听见木纹中传来跨越时空的和鸣。在这个机械臂逐渐取代人手的时代,我愿以青春为火,既守护“三年成一琴”的匠人风骨,也点燃“科技赋新生”的创新激情。因为我知道,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透过工作室的窗棂,照亮那些沉睡百年的乐器时,我们接续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明的心跳。 

生涯寄语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我们这一代青年,正站在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潮头。作为同样立志于民族乐器修造事业的你们,手中的每一块木材、每一根丝弦,都不仅仅器物,而是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码,凝聚着民族审美的独特韵律。你们肩负的,是守护文化根脉、奏响时代强音的重任。

请坚信,匠心的价值不在于喧嚣的名利场,而在于让濒临失传的技艺重焕生机,在于古法与新声的交融中寻求突破,在于创造出一件件饱含温度与灵魂的乐器,让中华文明的精粹得以传承与绽放。

未来,你们将在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沃土上扎根,潜心钻研“材料甄选”、“声学奥秘”、“结构复原”等关键领域,精益求精。愿你们的刻刀在古木上刻下对历史的敬畏,耳朵在调弦中倾听时代的回响。将匠心融入琴瑟共鸣,让每一件经手的乐器都成为承载中国故事、传递东方美学的“活态文物”。

希望你们既敬畏千年古韵,又勇于推陈出新。愿你们的双手与匠心,能为华夏之音拂去岁月的尘埃,赋予它更蓬勃的生命力。让《二泉映月》的凄凉、《十面埋伏》的激越、《高山流水》的旷远 ,在新时代奏响永恒的和鸣,共同书写生生不息的中华气韵。

加油,学弟学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