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团教师经验分享(一)

2024-11-28 点击次数:7507

指导教师简介

1732759446293566.png

王雪,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团委书记、辅导员,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高教组银奖选手指导教师,“大庆油田杯”第11届黑龙江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成长赛道是如何炼成的


一、备赛过程中职业目标发生变化是正常的

选手备赛第一步一般为结合所学专业及个人能力优势设定职业目标,但这个目标不是恒定的,多数选手在备赛过程中都会在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产生细微变动,这也正是成长赛道的底层逻辑所在——根据与职业目标间的差距及时调整个人行动方向。所以选手不应因备赛过程中的实时变化而质疑或通盘否定自己的前期准备,正式步入赛场前的一切变化都是为达到更加精准的职业目标应受的考验。

二、参赛选手的逻辑自洽和自我认同是必要的

部分参赛选手,尤其是成长赛道的低年级选手,在备赛前受学校、老师对其就业和职业规划引导或许考虑过“我们将来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但并未仔细考虑过“我将来想做什么”和“我将来能做什么”。以赛促立,这也是大赛的初衷之一,我们也确实看到许多学生在备赛过程中不得不开始正视“未来”。但如果仅仅是为比赛匆忙确立一个目标,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地坚定选择并发自内心认同一份职业,选手在表述时很难触达职业内核,也很难引起他人共鸣。所以选手备赛的大部分时间势必是花在了解职业、择定职业上,而不是仅仅靠打磨文稿堆砌出一场没有灵魂的演讲。

三、多维度统筹大赛资源

学校、学院、指导教师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围绕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选手的指导工作。每位选手的展示都不仅仅代表其个人的发展路径,更是其所属专业、学科乃至学校在一段时间内众多学子的发展“赛道”。为验证职业目标可行性,选手在备赛过程中很可能有访谈、调研等需求,也会涉及数据和案例支撑,需要集中统筹资源。职业规划大赛从来不只是台上几分钟的功夫,更是台下日积月累的沉淀。

 

(以上观点仅代表指导教师个人观点,不针对任何人与第三方,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