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团教师经验分享(二)

2024-11-28 点击次数:7105

指导教师简介

 1732759636761414.png

李云丹,东北农业大学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高教组银奖,“大庆油田杯”第11届黑龙江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备赛“小锦囊”

锦囊1:大赛评审要点要领悟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评审标准与首届大赛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评审指标设置和分值占比等方面,更加具象务实。以就业赛道为例,本届职规赛更强调个人发展路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要从以往宽泛的宏观环境分析转变为具体详细的就业市场需求调研,要求选手对职业认知的描述颗粒度更细。同时,评审指标中岗位胜任力占比80%,考核维度更加贴近市场化,这更符合真实的求职环境。因此,选手在准备材料时,一定要转变为求职者思维视角,多渠道了解目标职业的地行组职情况,更加突出就业市场需求,详细描述目标职业的用人标准,聚焦优势,对标找差,从岗位胜任佐证职业目标的可达成性。

在成长赛道中,本届赛事评审指标维度拆解的更细,比如更加注重参赛选手职业规划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更突出参赛学生的专业背景,参赛选手需要有更加细化的学习实践阶段性成果来支撑职业目标的步步达成。

锦囊2:作品逻辑结构要自洽

以成长赛道为例,强调持续行动、动态调整的成长过程,突出“发展”的过程导向,逻辑主线可以为目标设定-开展行动-动态调整,选手需要介绍个人职业目标是什么,个人有哪些优势和特质,开展了哪些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如何支撑到职业目标,在面临生涯发展不确定性时又该如何进行动态调整,这就是自洽的逻辑。而选手往往忽略的就是作品的逻辑性,比如仅仅由测评结果引出的职业目标、只分析行业趋势和环境的职业认识、没有锚定职业目标的成果堆砌……这样的作品缺少生涯发展的脉络,希望参赛选手们坚守职业初心,将朝着职业目标不断精进的成长历程讲述出来。

这也对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如果指导思路还停留在知己知彼的匹配论视角,就很难挖掘出选手的特色亮点,建议指导思路从霍兰德六边形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等转向为社会认知生涯理论、建构论等,从匹配到建构,每个生命鲜活而又灿烂的成长历程都值得被看见。

锦囊3:选手参赛材料要规范

大赛通知虽已明确各赛道提交材料的要求,但对材料格式并无详细说明,因此会在评审过程中发现各种材料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比如生涯发展报告依然写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求职简历没有求职意向;辅助证明材料只是成果图片的堆砌;岗位分析只粘贴网站任职要求……

一份好的生涯发展报告一定有主题、有逻辑、有内容;一份好的简历一定两头小、中间大;一份好的辅助证明材料一定有目录页,成果分条佐证……

以上就是给同学们带来的三个备赛“小锦囊”,希望收到锦囊的你赛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