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中的故事(一)

2025-01-15 点击次数:6267

不止比赛,撰稿生动在每个瞬间

哈尔滨师范大学 石松棠

图片

踩着咯吱咯吱的雪回江南校区时我就在想,以后每一次来江北,站到科学会堂上,一定都要捧一本证书回去。

我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备赛期间,改了无数版稿子,几乎铺满了整个电脑桌面,学院楼里常常晃荡着我四处寻找空教室的身影。一个人掐表,排练,讲到动情处常常哽咽,王老师说“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我一直在思考,那个独属于我的细分赛道,是什么?

在正式比赛前一周,为寻撰稿灵感,我去到了哈尔滨双城,对金代古城址做田野调查。站在一望无际的黑土之上,听风声呼啸着席卷过平原的那一刻,几百年的风雨就这么飘摇过去了,闭眼,金戈铁马...

也许就是在这里,也许就是在几个按捺住内心的狂喜翻看肃慎、东胡资料的深夜,也许就是在感受到万物有灵的那一瞬...我找到了每个撰稿人独有的那一点温度与情怀,找到了从“写手”向“龙江故事传播者”转变的关键点。如果说比赛刚开始时,写作只是我的个人爱好,那我想,正是在一遍一遍的叙述中,撰稿人不再是空洞洞的词汇,它在我心底有了颜色...

——是令人流连忘返的哈尔滨之夏的清爽,去天恒山俯瞰整个市区笼罩在夕阳下,前辈游寿老师田野调查的身影,那么生动地浮现在眼前

——是直面白山黑水的真实,感受双城原野上沙砾被风裹挟来打在脸颊上的刺痛,从眼前残墟到金代寥晦城,闭上眼你就能看到,它九百年前的盛况,不逊于今天的北京

——是无数个因学业心力交瘁的时刻,想起抚远蔓越莓成熟、宁安响水稻丰收...这片神奇的大地,令火山变金山,令黑土变红海,令我真切感受到了大地丰收的喜悦和幸福...

这些生动的瞬间,是我生命画卷的高光时刻,我想要将它们记录下来。我也曾纠结,编导专业的我为什么不选择用影像去记录和表达?...

抱着这样的疑惑,在河北省博,我遇到了一块战国的石头,它叫“守丘刻石”。正是这块小小的石头,佐证了中山国的存在。其上有碑文,翻译过来大意是“我们是给王守墓的公乘得和旧将曼,后世的君子们,你们好啊。”那一刻好似有电流贯穿全身,一份跨越千年的问候,两位来自先秦的朋友,让我知道,文字的力量有多伟大。从纸媒到广播,从影像到VR,媒介载体日新月异。文字是脆弱的,它总是要被取代、被写在纸页上面临被焚毁被虫蛀被侵蚀的风险;但文字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人愿意去守护它、延续它。一块石头的刻字可以在河底沉寂无数个轮回,我也想用最贴近历史的方式,为龙江赋予一点独特的意义。

前期彩排,我一直表现不佳。我知道我的笔触还很天真稚嫩,不足以承载历史的厚重。可当走上台那一刻,见证过的真实瞬间,竟在我心里升腾起无比的底气。从学院的小舞台走到学校的大会堂,一层一层“打怪升级”。当我也可以神采飞扬地向众人述说龙江撰稿人的职业理想时,我相信它就在未来不远处,等我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走。

如果你问我,职业规划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不仅仅是一场比赛、一本证书,更是每个人青春回忆里该有的,为了一个目标一点一点坚定的过程。参与其中,才知道靠的不是异想天开,不是弄虚吹牛,而是无数次未来路径的畅想与碰撞,数年数月数天如一日的点滴累积,无数个深夜满城风雨后唯见一灯如豆,无数次春暖花开四季轮回后还坚守着对理想的热爱和本心。

我十分认可和感谢评委老师对我提出的建议:先生存,再发展。备赛的阐述更像是一场仪式,而想要这颗种子发芽,还需有更可落实的具体路径。职业撰稿人的就业前景并不稳定,我反思了自己的规划,终于确定,自己应先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形式:成立自媒体文字工作室“花明澈”。打造龙江故事个人IP,探索更多样化的故事路径。

我想我与东北这片土地是有缘的,我想见证她越来越好。乘着亚冬会的东风,写好龙江故事,是我的课题,更是时代课题所在。恰如此时此刻,窗外雪落,夕阳平铺,我心底的龙江故事,就生动在无数个这样的瞬间里。

为此,我步履不停,我满怀热爱,我拾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