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规?回音壁—评委洞察(一)

2025-03-12 点击次数:6176

图片


评 委 简 介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黑龙江赛区)暨第12届黑龙江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现场评委,哈尔滨市松雷中学副校长、初中部校长匡秀辉。


给大学生的就业建议:破解“简历漂亮却难上岗”的困局


作为本届大赛就业赛道的评委,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职业规划中存在“重画像分析,轻实战积累”的误区:精心制作的职业规划书里罗列着各种岗位需求模型,但缺乏真实项目经历支撑;看似匹配的求职简历里堆砌着专业课程名称,却难以说明这些知识如何转化为工作能力。这种脱节现象背后,反映出大学生求职准备中的三个关键痛点。以下是针对性的破解建议:

一、用实践经历搭建能力坐标系

当前很多同学止步于研究企业招聘启事中的岗位画像,却忽视了最直接的认知方式——躬身入局。建议通过“三阶梯实践法”积累实战经验:大一参加校园工作室接触基础工作流程,大二通过企业开放日观察真实职场生态,大三争取头部企业暑期实习深度参与项目。某互联网大厂HR透露,他们更青睐有三段以上阶梯式实践经历的应届生,这类学生往往能快速适应工作节奏。

二、构建专业知识转化系统

大学生面对就业岗位,最大的欠缺就是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这也是大学生缺乏实战经验导致的实实在在的就业障碍。我建议有明确意向前提下,要根据就业目标建立“专业-岗位知识转化表”,明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目标岗位所需能力项及具体转化路径。例如,会计专业的税收筹划课程,可转化为互联网公司财务岗的税务合规能力,通过考取税务师资格证实现能力认证。

三、打造动态成长型职业规划

随着当前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静态的职业规划已不适用。建议建立“3×3规划模型”:每3个月更新行业趋势认知,每3个实践周期优化能力结构,每3次面试迭代求职策略。同时多与职场人士进行交流访谈、多深入研究行业白皮书、及时收集招聘平台大数据等,保持职业规划的时效性。

总之,大学生在职业经验空白的前提下进行就业规划,除了有校内相关项目成果证明自己与目标岗位的匹配度之外,用有计划的阶梯渐进式专业实践转化展现自己与岗位适配度以及保持清醒的持续进化性来应对市场变化,做好这三方面重点准备,那些精心描绘的岗位画像自然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录用通知书。


(以上观点仅代表评委个人观点,不针对任何人与第三方,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