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从无序的就业取向
艺术专业学生入校后,一般都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理想。有研究表明,70%的艺术专业学生希望在大学能加强自己艺术能力培养,丰富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知识结构,4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把自己培养为音乐家、画家等专门艺术人才,3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把自己培养为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他们在评价事物或评价自己方面缺乏现实性,他们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成材”的目标往往有偏离社会需要的倾向,常出现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主观片面因素,因此在大学生活中难以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在四年级的就业中就会出现盲从无序的就业取向,不能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待遇与机遇、个性与适合的关系,从而使自己与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也有的学生在就业中因为没有较好的就业取向,就会出现盲目从众的就业心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完全不顾自己的特长特点,结果导致仓促决策从而决策失误。
盲目自信和自卑退缩的矛盾心理
艺术专业学生的高考要经过艺术专业和文化课两道关口的考试,在激烈的竞争中以优胜者的姿态进入高等学府,他们自认为是时代骄子、命运的宠儿,因此具有极强的心理优势。这种优势心理在择业的过程中就会造成藐视一切、高人一等的盲目自信,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难以表现出较好的才干、经验、性格等综合素质。与之相反,艺术专业学生因高考入学文化分数较低,在应聘中有往往会感觉自己的综合素质难以和文科、理科的学生相抗衡。例如,一名音乐专业毕业生在求职中,某跨国公司招聘员工综合素质培训员,本来这个岗位非常适合她,该女生会唱会跳,口头表达流畅,但她到求职现场后自动放弃了面试,原因竟然是“其他求职者都是名校的文科毕业生”。可以说很多优秀的艺术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除了就业期望过高,不了解社会需求等因素外,这种盲目自信而又自卑退缩的矛盾心理是主导因素。
消极回避的依赖心理
艺术专业的学生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一般都优越其他大学生’艺术专业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关爱、宠爱也要高于一般学生家长。这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大都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独立能力较差’依赖思想明显,表现在就业中就会出现等、靠、要的消极就业心态。许多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放弃主动就业的机会,放弃了竞争,在择业的过程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职业能力、择业技巧上。而极端地认为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择业与自身素质关系不大,把希望寄托于找关系、走后门,寄托于父母和亲友身上,自己不主动去选择用人单位,也不愿意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还有的同学在就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在择业中缺乏应有的解决问题和分析能力,他们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己思考判断,而是让父母来抉择。这样往往会给用人单位造成对你无主见、不成熟等不好印象,最后造成求职失败。
毕业生应该发挥自我调节性作用,提高自身择业本领。在新的就业挑战下,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首先应当积极面对挑战,不轻易被“最难就业季”的主观思想影响。若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应理性看待毕业季的态势走向,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其次,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还需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影响以及职业能否帮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事业”的渐进就业观念。再次,就业择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能力考验过程,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底子较薄,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毕业生不仅要增加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要加强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企业实习,锻炼择业就业技巧,灵活应对就业单位的综合考查,为形成良性就业心理提供智力支持。最后,毕业生要学会科学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松弛法、转化法、自我安慰法等,从而排除焦躁不安、嫉妒攀比、自卑自傲、从众依赖情感等对正常决策的干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求职择业。
 我是学生
我是学生 我是单位
我是单位 我是管理员
我是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