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工商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 |||||||||||||||||||||||||
课程编号 | 2013T11003 | 开课学期 | 6 | 课程名称(中) | 大学生就业指导 | ||||||||||||||||||||
开课单位 | 招生就业处 | 考核方式 | 考察 | 课程名称(英) |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 ||||||||||||||||||||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课 | 适用专业 | 所有专业 | ||||||||||||||||||||||
总学时 | 16 | 理论学时 | 16 | 实践学时 | 0 | 学 分 | 1 | 执笔人 | 高洪 | 审核人 | |||||||||||||||
课程地位和作用 | |||||||||||||||||||||||||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为在校大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必修课。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市场状况和就业形势,以及相关就业政策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择业、就业的一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科学定位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和竞争能力,并运用就业技巧参与择业竞争,实现成功就业,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乃至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
课程目标 | 对应的毕业要求 | ||||||||||||||||||||||||
知识目标 | 1.基本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就业市场状况和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 | ||||||||||||||||||||||||
2.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求职应聘技巧知识、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 | |||||||||||||||||||||||||
3.掌握就业协议、劳动合同、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以及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掌握大学生就业程序;了解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 | |||||||||||||||||||||||||
能力目标 | 4.掌握搜集就业信息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升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的能力。 | ||||||||||||||||||||||||
5.掌握各种求职材料的准备与求职信、简历的撰写技能;培养求职基本礼仪和面试技能。 | |||||||||||||||||||||||||
6.掌握求职心理调试的作用和基本方法;掌握个人劳动权益保护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 |||||||||||||||||||||||||
素质目标 | 7.培养学生,为求职做好提前准备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自身素质及外部条件结合起来去求职择业,愿意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 ||||||||||||||||||||||||
成绩记载 | 五级制:期末考试(50%)、平时成绩(50%),平时成绩包括:听课笔记(5%)、考勤(15%)、测验及作业(30%) | ||||||||||||||||||||||||
理论教学内容及安排【标记“△”表示重点,“★”表示难点。】 | |||||||||||||||||||||||||
章号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理论 学时 | 对应课 程目标 | 课程思政元素 | ||||||||||||||||||||
01 | 就业形势分析 1.1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 1.2了解相关专业、行业的就业形势△ 1.3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1.4国家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 1.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以及相关专业、行业发展趋势; 2.了解、掌握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 2 | 1、2 | 指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建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 | ||||||||||||||||||||
02 | 搜集就业信息 2.1了解就业信息 2.2搜集就业信息△ 2.3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 | 1.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建立就业信息的搜集渠道; 2.帮助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与质量。 | 2 | 2、4 | 指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建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 | ||||||||||||||||||||
03 | 求职材料准备 3.1求职信的结构内容△★ 3.2注意写求职信的几项要求 3.3简历的结构内容△★ 3.4简历的格式规范 | 掌握求职过程中的简历与求职信息的撰写技巧; 2.能结合职业规划的求职目标制作个性化求职材料。 | 2 | 2、5 | 指导学生学会认真、思辨、批判、求真精神,严谨的撰写技巧。 | ||||||||||||||||||||
04 | 求职面试指导 4.1面试基本类型 4.2面试应对技巧★ 4.3面试基本礼仪△ 4.4面试注意事项 | 1.了解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对应要点; 2.掌握面试基本礼仪,提高面试技能。 | 2 | 2、5 | 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审美观、价值观、礼仪观。 | ||||||||||||||||||||
05 | 就业心理调试 5.1求职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5.2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5.3就业心理调适的作用与方法△★ | 1.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 2.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疏解负面情绪。 | 2 | 6 | 让学生学会顺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节奏,正确看待求职,调节心理压力。 | ||||||||||||||||||||
06 | 就业权益保护 6.1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 6.2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 6.3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 6.4社会保险的有关知识 | 1.了解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2.了解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各自作用及两者区别; 3.学会普通劳动争议的处理。 | 2 | 3、6 | 指导学生学会了新时代的法规,保护自己的合理利益不被侵犯。 | ||||||||||||||||||||
07 | 大学生就业程序 7.1签约与就业协议△★ 7.2报到证、档案、户口、组织关系△★ 7.3毕业生离校、报到的规定与流程 7.4毕业生相关就业手续办理 | 1.了解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制定的相关制度; 2.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式及大学生就业程序; 3.掌握日常办理就业手续的方法。 | 2 | 3 | 指导学生学会了新时代的法规,保护自己的合理利益不被侵犯。 | ||||||||||||||||||||
08 | 职业适应与发展 8.1学校和职场的差别,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 8.2初入职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8.3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所需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变化△ 8.4职业道德培养 | 1.了解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的注意事项,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 2.掌握职业成功应具备的素质,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2 | 3、7 | 建立科学就业择业观。指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 ||||||||||||||||||||
合 计 | 16 | ||||||||||||||||||||||||
实践教学内容及安排 | |||||||||||||||||||||||||
序号 | 实验(实训)名称 | 实验(实训)内容与要求 | 学时 分配 | 每组 人数 | 项目 类型 | ||||||||||||||||||||
合 计 | |||||||||||||||||||||||||
教材与参考资料 | |||||||||||||||||||||||||
书名 | 主编 | 出版社 | 出版年度 | ||||||||||||||||||||||
建议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 高洪等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2020 | ||||||||||||||||||||||
参考书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林秋贵 | 2019 | |||||||||||||||||||||||
参考书目:大学生就业指导 | 高景龙等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17 | ||||||||||||||||||||||
参考书目:新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 李君霞等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7 | ||||||||||||||||||||||
参考书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 吕平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18 | ||||||||||||||||||||||
学术期刊: | |||||||||||||||||||||||||
优质线上课程资源 | |||||||||||||||||||||||||
课程平台名称 | 超星学习通 | 课程名称 | 我赢职场 | 主讲人 | 袁敏等 | ||||||||||||||||||||
课程平台名称 | 慕课网 | 课程名称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 主讲人 | 阮娟等 | ||||||||||||||||||||
课程平台名称 | 课程名称 | 主讲人 | |||||||||||||||||||||||
建议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建议 | 其他要求 | ||||||||||||||||||||||||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 |||||||||||||||||||||||||
2.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 | |||||||||||||||||||||||||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