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校企赋能合作 产教融合发展

2025-05-29 09:07 来源:黑龙江工程学院 点击次数:219

为加强校际合作、推进产教融合,5月21日至24日,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书记金延军、副院长刘长喜、辅导员王静,赴浙江杭州、永康、宁海开展调研活动,先后走访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宁海产业人才学院及多家永康五金龙头企业,深度对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

5月17日,学院召开“赴永康市政府企业招聘会动员大会”,由学院副书记金延军主持。会上,金书记围绕永康“中国五金之都”的产业定位,向2025届毕业班学生代表详细介绍了永康市政府在推动五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中的政策举措,以及当地龙头企业在智能家居、特种纤维材料、电动工具等领域的发展优势。他鼓励学生对自身就业方向积累“第一手资料”,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5月21日,调研团首站抵达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受到学院书记章嫦华、副院长朴钟宇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在参观学院展厅、激光研究院和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过程中,调研团直观感受了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在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化技术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刘长喜副院长重点介绍了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就研究生联合培养、科研平台共建等问题与对方展开探讨。朴钟宇副院长表示,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愿依托学科优势,在学科规划、导师队伍建设、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合作目标。

5月23日,调研团走进“中国五金之都”永康,开启产业对接之旅。首站参观永康五金精品馆与铜雕艺术馆,通过丰富的展品与场景化展示,调研团深切体会到永康五金产业从传统制造到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发展脉络,以及“工匠精神”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

结合学院专业特色,调研团先后走访浙江安德电器、安胜科技、千禧龙纤特种纤维、三锋实业等四家行业领军企业。在企业展厅与生产一线,调研团详细了解企业在智能家居、特种纤维材料、电动工具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市场布局及人才需求,重点考察了学生实习实训环境。在浙江千禧龙纤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刘长喜副院长与企业研究院副院长陈自力围绕“纤维材料应用”课题展开技术交流,双方就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达成初步共识,为后续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调研期间,调研团特别与“中华第一秤”非遗传承人朱海浪先生进行座谈,深入了解永康传统秤文化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朱海浪先生结合“杆秤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分享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制造技术融合的实践经验。这一文化体验环节,让调研团深刻认识到永康五金产业“传统根基与创新活力”并存的发展特质,为学院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提供了新思路。4月24日,调研团来到宁海县,开启了一场产教融合“双向赋能”交流之旅,双方围绕人才培养、校地合作展开深入探讨与实践,为未来的协同发展铺就了坚实道路。首站前往宁海产业人才学院,“四方联动”人才培育模式的萌芽与成长历程清晰呈现。当天下午,调研团走进得力智慧物流园。在物流园展厅,智能化的仓储设备、高效的配送系统以及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令人赞叹不已。双方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交流,在人才培养、校地合作等多方面达成了高度共识。未来,我院与宁海县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不断深化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产教融合的“双向奔赴”,助力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嫁接。

   5月29日,学院召开“永康行调研走访推进大会”,由学院副书记金延军主持。会上,金书记与2025届毕业班学生分享了在永康、宁海走访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及非遗传承基地的见闻:从五金产业智能化生产线的高效运作,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创新实践,再到地方政府对产业升级的政策支持。结合实地考察感受,围绕“企业核心岗位能力需求”“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人才缺口”等话题与学生展开交流。金延军在总结中指出,此次调研不仅展现了永康产业的蓬勃活力,更暴露出“技术型、创新型” 人才的市场需求,为2025届毕业班学生指明了就业方向。他强调,学院将以调研成果为依据,加快推进与永康企业的实习就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落地,并鼓励毕业生抓住地方产业升级机遇,在智能制造、新材料应用等领域找准定位,实现个人成长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此次浙江之行,是机电工程学院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重要实践。通过政校企交流搭建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通过产业调研精准对接了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文化体验深化了对区域产业生态的认知。未来,学院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推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为培养“懂技术、能创新、接地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能,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