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学校领导关于就业工作“五个坚持”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核心素养培育”“实践育人”“跨学科整合”的要求,我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于9月22日正式开课。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新课改理念为引领,立足“政治引领、需求导向、质量为本、前瞻布局、协同联动”五大核心,将领导讲话要求转化为人才培养具体实践,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为2025级及后续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政治站位:以党建引领课程建设,锚定核心素养培育
课程严格落实“坚持政治站位”要求,将党的就业政策与职业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入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对标新课改“核心素养框架”,突破传统就业指导“政策宣讲+技巧培训”的单一模式,构建“三维九力”课程模块:职业认知维度聚焦“政治素养、家国情怀、行业洞察”,通过“就业政策解读”“龙江振兴案例研讨”等专题,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核心能力维度强化“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应用、数字化工具使用”,增设“AI时代职业能力重构”“大数据与职业决策”等前沿课程,适配新课改对“科技素养”的要求;实践落地维度突出“沟通表达、团队协作、问题解决”,通过模拟招聘、创业项目路演等沉浸式场景,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坚持服务需求:深化实践育人改革,创新教学实施路径
针对“服务需求”核心目标,课程精准对接地方应用型办学定位,重点响应新课改“实践育人”号召,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构建“校-企-行”协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结合区域经济特色规划职业方向,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课堂学习向职场场景延伸”。教学手段上,课程融合“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依托学校智慧教学平台开发“职业测评系统”“虚拟面试”等数字化工具,学生可通过AI算法生成个性化职业报告,或在虚拟场景中模拟公务员、企业面试,实现“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的新课改目标。
坚持质量优先:革新多元评价机制,完善课程保障体系
以“质量优先”为准则,落实新课改“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要求,课程着力打造“所学即所用”的人才培养闭环。引入用人单位标准,如将实习单位反馈、招聘模拟表现纳入考核,动态优化教学内容;此外,课程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契合新课改“尊重学生差异”的理念。同时,健全“全员抓就业”机制,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形成“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就业服务”全链条质量保障格局。
坚持前瞻布局:贯通全程育人链条,响应“2+1+1”培养模式
落实“前瞻布局”要求,课程深度融合“2+1+1”贯通培养模式,课程将新课改“生涯教育前移”理念落到实处,将就业导向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入学第一学年开设“职业认知启蒙”课程,通过职业测评、行业大咖分享会等形式植入就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第二学年开展“职业能力实训”,结合专业课程嵌入“职业技能工作坊”;最后一年聚焦“就业实战冲刺”,提供简历优化、面试模拟、创业孵化等精准服务。
坚持协同联动:整合校院资源合力,凝聚就业工作动能
为践行“协同联动”要求,课程构建了跨部门、多主体的联动机制。由就业指导处牵头,联合教务处、学生处、各二级学院,整合教学资源、学生管理、产业合作等多方力量,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目前,已联动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新途径职教等机构引入优质教学资源,邀请选调生、企业高管等组成“就业导师团”。还将定期召开校院联动推进会,落实省2026届就业工作启动会精神,以问题为导向优化课程设计,确保就业工作要求落地见效。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已覆盖2025级全体新生,后续将根据新课改动态要求持续优化升级。学校负责人表示,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就业工作“五个坚持”的具体举措,未来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以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助力学生成长为“政治过硬、专业扎实、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为黑龙江省“人才兴省”战略贡献高校力量。

开课当天部分教室情况


